Hello, I'm eEj
Ask ChatGPT

日常生活中的成瘾表现有哪些?

问:日常生活中的成瘾表现有哪些?原因是什么?有什么生理因素? 答: 日常生活中的成瘾表现 成瘾不仅限于毒品或酒精,它可以出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 1. 电子游戏成瘾:长时间玩游戏,影响学习、工作和社交,即使知道有害仍无法控制。 2. 社交媒体成瘾:频繁刷手机,焦虑于点赞、评论或消息提醒,减少现实社交。 3. 购物成瘾:不理智消费,即使没有需求也不断购买,购物后可能感到后悔或焦虑。 4. 暴饮暴食:无法控制进食,尤其是高糖、高脂肪食品,即使不饿也想吃。 5. 赌博成瘾:频繁参与彩票、赌场、网络赌博等活动,难以停止,即使已经造成经济损失。 6. 短视频或刷剧上瘾:一次性观看大量内容,停不下来,即使影响正常作息或工作。 7. 过度运动:沉迷于健身,忽略身体的疲劳或伤痛,认为少运动就会焦虑。 8.
5 min read
Log

口音

又想到一件趣事。 大学时候有个年轻男老师(可能30来岁?),好像是教网络的,有一次可能是讲 IP 地址之类的,然后要数数,他是这么数的:“1、2、3、4、5、丢、7、8……”,好几次都这样,到了6的时候就会变成“丢”这样的本地发音,他仿佛还停顿过几次可能想拐过去,却在我的“期待”中频频失败,真是很有意思。我既不记得他叫什么、也不记得他长什么样(连这堂课到底是不是教网络都拿不准),但是他这个表现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不过,同时期的英语老师也是有本地口音的,但是没有他这么突出。
1 min read
Log

点开了一点“家庭妇男”的技能

最近几天不知为何开始认真做家务了,主要体现在厨房相关的事务上,最明显的是洗碗、擦台面等较之以前细致了许多。 家里唯二的成年人,目前无法“抬水喝”就必须独自“挑水喝”了。实际操作下来,确实挺累的,而且还存在着“统筹”方面的细节——先洗哪个、后洗哪个,哪个需要及时洗、哪个要先“泡一泡”等等。只有不排斥做这件事了,才会注意到这些,会想着怎么提升效率,否则主要是想怎么避免做这件事。 当然,还是忍不住吐槽几句,但是反过来想就是要以实际行动支持这种“平等”才对。
1 min read
Ask ChatGPT

关于“反贼”

问:如何理解在中国“反贼”这个词的意思 答:在中国,“反贼”通常是指反对政府或政治体制的人或组织。这个词语可能具有贬义,通常用来指责那些批评或反对中国政府的人。然而,这个词语的具体含义可能会根据上下文和使用者的观点而有所不同。需要注意的是,政治和社会问题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有不同的解释和理解,因此在讨论敏感话题时,最好谨慎使用这类术语,并确保理解上下文以避免误解。 问:用这个词汇形容他人的人可能是出于什么样的心理? 答:使用“反贼”这个词汇来形容他人可能反映出以下一些心理因素: 1. 政治立场偏见:使用者可能持有明显的政治偏见,对与他们不同政见的人采取贬低或敌对的态度。 2. 忠诚和支持:使用者可能是政府或政治体制的忠实支持者,将反对者视为敌人,因此使用这个词汇来污名化他们。 3. 情感反应:有时候,使用这种贬低词汇可能是出于愤怒、不满或恼怒的情感反应,而不是理性的表达。 4. 社交压力:在某些社会环境下,人们可能感受到社交压力,需要表现出对政府的支持,因此使用这种贬义词汇来标记那些不同意见的人。 需要强调的是,这个词汇可能会在不同的上下文中有不同的解释和情感色彩,具体的心理
3 min read
Idea

生物装饰

记录于:2017/12/8 未来,被奴役的生物器官,用于装饰或装修。 比如有皮肤材质的椅子、凳子、沙发表面,整个房间的材质都是“活”的,由一套共同的循环系统维持生物特性。 简单来讲,比如现在的皮沙发是剥掉动物皮革,经化学处理后覆盖在椅子表面,将来也许是种植在椅子表面。 这东西想想还有点吓人,跟住在别的生物体内一样,还有个问题等这个生物装饰失去养分以后“死”了怎么办?酒店可能可以搞?谁愿意住这种酒店? 得是能源几乎无限使用的时候吧,这些东西都由AI来控制养分。
1 min read

上班故事(一)

有一次中午吃完饭回写字楼,几个同事在楼下排队等电梯,旁边有个外卖小哥也在等。这时一个电梯下来,走出来一群人,其中有一个肤色较黑的中东面孔的外国人,顶着一头爆炸头,身上散发着香水味,表情自然地从我们身边经过,这时外卖小哥突然愤怒了起来,盯着那位外国人的背影鄙夷地骂了句什么什么“非洲大野驴”——我只记住了这几个字,他说完以后,我在惊讶之余和身边其他人一样都装作没听见,这个小哥发现周边的人没有响应他的评论后略微有点尴尬——正好电梯也来了,他便向着电梯方向的空挡走了。 我本来想组织语言来评论一下这件事,发现有些词穷,于是我让 ChatGPT 帮我分析一下: 我:"我给你说个我的经历,你帮我分析一下"。 ChatGPT:"当然,我很乐意帮助你。请告诉我你的经历,我会尽我所能为你分析"。 (我把上面那段文字发了过去)。 ChatGPT:"你的经历揭示了一些重要的社会和人类行为方面的问题。在这里,我觉得有几个值得关注的点: 1. 偏见和歧视:这位外卖小哥对于中东面孔的外国人的言语显然是基于一些种族偏见和歧视。他可能因为某种理由,对肤色较深或看起来与自己不同的人抱有偏见。这种偏见是非常不
6 min read
Ask ChatGPT

问:“变化”是永远不变的,这句话是否合理?

答:这句话可以说是一种悖论或自指的表述,因为它暗示了变化是不变的。如果变化是永远不变的,那么它本身就不是变化了。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这句话并不是合理的陈述。 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我们可以理解这句话为指出“变化是一种不断发生的事情”,并且这种变化本身就是不可避免的。在这个意义上,变化确实是永远不变的。无论是在自然界、社会生活、人类进步,还是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领域,变化都是持续不断、不可避免的,它是我们认识和改变世界的基础。 因此,虽然这句话在语言上存在一定的矛盾和自指,但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它所表达的思想是有一定道理的。
1 min read
Ask ChatGPT

问:一个人如果强调自己“自信”是真的自信吗?

答:这个问题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因为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定义和理解自信的方式。但是,通常来说,真正自信的人可能不需要过度强调自己的自信,因为他们自信的状态表现在他们的言行举止中。 真正自信的人通常表现出以下的行为或特点: 1. 他们不需要依赖外界的肯定或认可,而是相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2. 他们不会因为别人的批评或否定而动摇自己的信念或决定。 3. 他们不会比较自己和别人,而是专注于发挥自己的优点和潜力。 4. 他们不会过于关注自己的形象或表现,而是注重自己的内在品质和能力。 因此,如果一个人过度强调自己的自信,可能会被认为是在试图证明自己的自信或掩盖自己的不自信。真正自信的人通常会通过自己的行为和表现来证明自己的自信,而不是通过口头上的自我标榜来证明自己的自信。
1 min read
Idea

碎片式/评论式翻译

查技术文档的时候会碰到汉化不全的文档,有些没翻译的段落实际并不复杂,自己借助翻译插件也能拼一下,这时如果能把自己掌握的翻译部分提供给其他人也能节省其他人的时间,所以想到一种碎片式的翻译模式,类似于“评论”,算是“翻译”主题的评论,再增加一些提高优质结果排名的选项,比如👍和👎,最终形成较有参考价值乃至准确、完整的翻译结果。 可以是以“插件”形式加到需要进行本地化的网站上,或者在词条或段落级评论的基础上增加一个主题标签来声明是用于翻译的,比如选中 #翻译,即表示这是翻译的内容。
1 min read

十四年前的网站收集

找到了一些刚工作时收集的网站和网站截屏缩略图(原图早弄丢了)。 十四年前,我在一个“创业团队”里做了大概1个月的网站内容编辑,其中一项工作内容是收集国外有趣的网站,再从这些网站里选取文章,最后写一些吸引人的中、英文摘要在自己网站上发布,而“文章详情”里会有链接链回网站原文,当时的目标是对标太平洋对岸的 Gawker。后来我发现一家叫“煎蛋”的网站也做了类似的工作——从国外找方向比较“清奇”的新闻,翻译成中文发布,他们有大量的投稿,一直坚持到现在。 下面是一些展示: I Believe in Adv - www.ibelieveinadv.com 大概是展示广告案例的,现在显示合并到另一家类似方向的网站了——https://www.adeevee.com/ AisleOne - www.aisleone.net 看介绍是一个视觉类的杂志,涉及设计、摄影、电影、音乐和文化,现在变成了周刊—
5 min read

“栅格化”的“栅”到底读什么?

也是一个很久以前遇到的问题。 Photoshop 里有一个“栅格化”功能,作用是将矢量形状变成像素图形,我自打在 Photoshop 里看到这几个字起,就认为是读 shan'ge'hua,从来没有怀疑过。然而,在学 CSS 的时候,一度流行所谓 Grid 布局(大约是网页主体内容宽度 960px 的年代,后来 CSS 标准更新以后更像是 flex 布局),比如做一些预设来让页面元素的宽度和间距适用于 12 或 24 列排版(https://960.gs/),有人将这种方式翻译成“栅格布局”,大约是在这个时期听到有视频教学里念 zha'ge,引起了我的注意,当时只觉得念 zha'ge
1 min read